艺集网 (ARTUNS) | “北大首映”《寻羌》暨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顺利召开 | 木樨

“北大首映”《寻羌》暨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顺利召开

木樨

发布时间:2019-11-29

2019年11月27日下午14:30-16:30,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飞幕APP协办的「北大首映」·纪实电影《寻羌》放映分享会暨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6期,于北京大学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如期举行。

此次活动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主持,《寻羌》出品人颜俊辉老师、浙江传媒学院徐洲赤教授作为嘉宾出席本次文艺沙龙,与现场观众一同观影并做了精彩分享。

现场嘉宾合影

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由著名评论家、中文系谢冕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创办,致力于对当下文艺现象的观察思考与发言讨论。沙龙以“我是学者,我要发声”为宗旨,体现出北大的学术批评传统。2014年“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重新启动,由陈旭光教授主持,在北大艺术学院与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薪火再传,活动至今已举办过四十余次,在业界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次活动亦然吸引了无数校内外老师、同学的踊跃报名参加,现场观众热情洋溢的精神面貌也成为此次活动的一道温馨雅质风景线。

此次活动由电影放映、嘉宾分享、现场交流解答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阶段,活动放映了历时十年拍摄的纪实电影《寻羌》。该片真实纪录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700多位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山寨迁往他乡,九年后回乡祭祖请神的悲壮历程。该片极具写实风格、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从九年执念中表达着前人对生命、自然、神灵的崇敬,更在“询唤”着现实受众的心理情感,发人深思的同时令人共鸣,迁徙与回归路上,人与祖先、人与神灵的悲欢离合,令人感慨动容。随着祭祖请神的完成,受众也在佳境中伴随着远景镜头下的明媚阳光与湛蓝天空,走回现实。

随后,陈旭光教授在观影后,认为影片所呈现的民间文化,所表达的敬畏天地、敬重祖先等人文价值观,都是影片独特之处;徐洲赤教授从专业角度对影片给予了肯定,并从美学层面与陈旭光教授、颜俊辉老师做了进一步研讨。同时,《寻羌》出品人颜俊辉老师对影片“深谷高山,十年寻羌”的创作背景做了简要概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壹基金”,发起了旨在帮助高山羌寨妇女就业、保护非物遗产“羌绣”的“一针一线计划”,使上万名灾区妇女灵活居家就业。走进深谷高山之后,导演高屯子发现羌人敬畏天地、敬重祖先的美值得我们学习、深思。随后,导演高屯子用十年时间,纪述了以释比贵生为主人公的夕格羌人,在大地震之后敬天祭祖、耕种劳作的生活状态;和迁徙与回归的悲壮历程。

论坛现场,从左至右:陈旭光教授、颜俊辉出品人、徐洲赤教授

第三阶段,陈旭光教授、徐洲赤教授、影片出品人颜俊辉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作为本科生平台课和艺术学院专业课《电影概论》的一次课外教学活动,同学们踊跃参加报名并且提了很多很有分量的问题,同学们在对影片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也对影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针对“导演当初拍片的缘起”这一问题,颜老师从人文关怀、创作背景、个人诉求等方面进行解答;针对“拍摄组如何解决不懂方言而影响拍摄进度”这一问题,颜老师从团队配置、现场统筹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与答疑;针对“祭祖请神环节是否会有摆拍”这一问题,颜老师从羌族文化传统到现场拍摄等方面强调了羌族文化的神圣性与拍摄过程的连贯性。针对“如何解决商业、艺术二元对立”这一问题,徐教授从受众审美转变入手,认为当下受众也有着“诗意”审美之需;陈旭光教授从“二元对立到二元统一”的观点中也对此进行了解答。此外,同学们从影片诗意优美的人物语言;独具一格的画面呈现等多个方面对影片给予了称赞。(笔者根据老师、同学们的部分发言,而进行的简要概括整理。)

最后,陈旭光教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从题材、主题、内涵等方面肯定了影片的社会价值。(文/张明浩)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