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美术院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68号
2020-12-18 - 2021-03-07
别开生面光阴荏苒,转眼又到为我们一年一度的“湖北群体展”忙碌的时候了。继2018年的“敢为先行——湖北群体(1976-1985)中国画探索研究展”和2019年的“化古开今——(1988-2019)湖北群体艺术研究展(钟孺乾、傅中望、严善錞、肖丰)”之后,我们今年的展览项目是“山川草木——(2000-2020)昙华林山水、花鸟画群体研究展”。
我们设立这个系列研究展览平台的初衷,是试图以“群体研究”的视角,以作品展览和文本梳理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研究湖北现当代美术发展进程。我们认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相对于那些杰出的“个体”,“群体现象”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群体”也不等同于“团体”,如果说“团体”是指特定时期因为特定的原因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的话,“群体”则可能是彼此间关系更松散,但却往往能更持久、更深刻地体现某种共通的趣味、文化底蕴或精神特质的人群。从这种观念出发,我们先后推出的“敢为先行”和“化古开今”两个研究专题,就是以学术的视角,揭示和梳理了两个并没有明显团体特征但却活动持久且影响深远的“湖北群体”。
本次展览所邀请的8位艺术家——董继宁、刘文谌、吴良发、施江城、吕绍福、张军、魏金修、彭太武也是这样的“湖北群体”:他们的艺术创作生涯都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武汉是中国美术界思想解放浪潮兴起的重镇,在锐意求新而又活跃、开明的艺术氛围中,他们在经历复杂的个人探索之后,最终都选择了“山水”“花鸟”这些不那么新的艺术门类。这不仅因为他们与周韶华、冯今松等前辈艺术家渊源深厚,不仅因为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深厚感情,更因为在宽松而开明的艺术氛围里,他们体验最深的是自己对“山川草木”根深蒂固的热爱。但他们并不是纯粹的传统主义者,在经过现实主义洗礼的中国画与现当代艺术新一轮的碰撞中,他们都是努力地将深厚的传统笔墨、新颖的现代形式,以及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感受与绘画相结合的别开生面的艺术革新者。
他们都先后供职于湖北省美术院,在昙华林——湖北省美术院所在地,也是几代重要的湖北美术家创作与生活的聚集之地——这片艺术沃土上,他们辛勤的耕耘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艺术风貌:董继宁“大泼墨、大笔触、大气势”的“壮美山川”;刘文谌奇瑰浪漫的“巴风楚韵”;吴良发“法无定相”的山水幻境;施江城“流云荡胸”的“山色江声”;吕绍福烟雨氤氲的“朦胧山水”;张军“首重气势”的“大山大水”;魏金修满是“自然真趣”的“魏家样”;彭太武“宏大气象”的“时代花木”……如此等等,都为他们闯出一片打上了深深的个人印记的艺术天地。
两年前,我们通过“敢为先行——湖北群体(1976—1985)中国画探索研究展”这个展览项目,研究性地回顾了大潮将起之时一群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的湖北先行者的艺术活动,而本次展览中的8位艺术家无疑正是先行者奋发有为的后继者:他们一方面在前辈们“宁鸣而死,不默以生”的开拓精神感召下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即使在“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声浪里,他们也始终谨慎地与种种新趣味、新潮流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对他们而言,笔下的“山水”“花鸟”不仅是个人审美趣味的载体,更有为新时代的“山川草木”传神写照的使命意识。因此,他们的创作面貌各异,但都试图以融汇古今中西的艺术语言,以恢宏而刚健的美学品格,热情地讴歌新的时代精神,他们所探寻的其实是新时代的山水与花鸟画的一种中国美学。无论最终的艺术成就如何,在更需要“多识前言往行”的当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和演化,中国艺术重新面临更为复杂、深刻的变革与转型的时期,这个在如此宏大的艺术命题中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的“湖北群体”,都是值得我们重新认识与研究的。而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非凡的艺术实践活动,也使他们成为昙华林这片艺术热土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