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集网 (ARTUNS) | 大家名作 | 中国这么大,让我们沿着长江去看一看! | Honey

大家名作 | 中国这么大,让我们沿着长江去看一看!

Honey

发布时间:2020-03-25

文/冯宇

艺术家都像勤劳的小蜜蜂。

蜜蜂闻香而动,每天穿梭忙碌。艺术家也是东奔西走,不辞辛劳,无论是差旅,还是探亲访友,他们都怀揣着小本,走到哪画到哪。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用画笔勾勒他们的人生轨迹,用作品呈现他们的人文情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所经之处,落笔成画。他们一生的跋涉,最后汇集成一幅幅作品,一本本图册。翻阅图录,了解画家的艺术样貌,窥见画家人生的经历,也知晓中国的地理人文。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每一幅都有故事,每一笔都凝练,岁月流转,历久弥新。

宗其香留存作品千余幅,其中有3米至16米的长卷20来幅;古元留存作品千余幅(版画、水彩);吴冠中自己预估存世5000来幅,《吴冠中全集》(十卷)共收录作品2304幅,另出版散文杂文集百余册;李斛仅有30年绘画生涯,留存作品千余幅(水墨、素描速写)。这是一笔笔丰厚的艺术财富,他们填充着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甚至各自家乡美术馆的馆藏,他们也活跃着民间收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先看一看疫后的武汉,再沿长江,经南京、太湖、上海、绍兴,最后逆流而上,至三峡、重庆。


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布面油画,33.3×61.2cm,1940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第1站 · 武汉

武汉,武汉,武汉!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武汉。三万多医护人员逆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迅速建起,一时间万人空巷,汉江呜咽。武汉牵动着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心。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资源富足,人杰地灵。在艺术层面,唐一禾《七七的号角》吹响了湖北艺术的乐章。相继出现了唐小禾、周韶华、冷军、石冲、曾梵志,还有一度活跃在武汉的尚扬先生,以及新生代年轻艺术家,武汉艺术人才辈出。

整理几幅湖北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外地艺术家笔下的武汉。向湖北礼敬!目前形势利好,希望疫情尽快结束。

石冲,行走的人,布面油画,180×80cm,1993年,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

冷军,世界风景,布面油画,105×200cm,1995年,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

东方油画艺术厅1991年发起“中国油画年展”,文化部和美协作为主办或后援单位,共举办三届展览,隔年一届。我经历了第二届的展后工作和第三届全程,湖北艺术家冷军和石冲就是在这三届展览中异军突起。他们的作品在极端的写实功夫中渗透出沉思和智慧的光芒,引人瞩目,他们连续三届获得展览金奖和银奖。


刘寿祥,远山,纸本水彩,54×75cm,2013年

这次疫情中,武汉著名水彩画家刘寿祥先生因病毒感染去世。2015年我在职翰海拍卖时曾与他有过合作,如今他去了远方,但他的作品可以离我们很近,作品是画家生命的延续。

李斛,武汉长江大桥钻探工程,纸本水墨,50.5×153.6cm,1954年,中国美术馆藏

宗其香,武汉码头,纸本彩墨,31.2×43.7cm,1955年

1954、1956年,李斛两次赴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体验生活、现场写生,创作了一批有关武汉题材的重要作品,包括《大桥从这里修过去》《武汉长江大桥钻探工程》《夜战》等,特别是在夜景的表现方面,已是炉火纯青。宗其香《武汉码头》则是大开大合的场景,宽阔的江面和马路,较之人物很渺小,但小小的人类能盖起高楼大厦,能建造桥梁巨轮。人类在创造着历史,在改变着世界。

第2站 · 长江

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颇具实力的画家从下放劳动的地方被召回,参与为各大饭店、礼堂绘制大型壁画。其中包括祝大年、吴冠中和袁运甫三位。

创作《长江万里图》,初衷是为北京饭店绘制巨型壁画。1973年,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为收集资料,从上海溯江而上,水陆兼程,一路写生,历经百天。行至重庆时,局势发生变化,长江壁画宣告流产,所幸他们一路所画作品留了下来,吴冠中也因机缘巧合留下三幅《长江万里图》,亮相2010年翰海春拍即是其中一幅。

本文作者冯宇与吴冠中作品《长江万里图》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纸本油画,22.5×509cm,1973-1974年

《长江万里图》,是吴冠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吴冠中70年代作品的集合体,集70年代初作品之大成,备70年代后期作品之素材: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侠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水乡粉桃、滨江船帆——魂入画中。吴冠中自述:“我作长江,整体从意向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吴冠中作品从来就是不拘一格的。

祝大年,夔门,工笔重彩,111×155cm,1973年

袁运甫,三峡夔门,纸本水粉,39.5×54cm,1973年

他们同画苏州园林、黄山松、嘉陵江、夔门。对于这一段经历,吴冠中曾说:“我们画过同一个对象,或各画不同的对象,在作品与被写生的对象的差异间,彼此比较,便更深入理解各人的着眼点与不同情思。这种令人陶醉的艺术生涯孕育了我们的人生气质和艺术素质,我们对此永远怀念!”

第3站 · 南京

南京长江大桥全长4589米,宽15米,是南京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和世界建桥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天赐,江上长虹(南京长江大桥),布面油画,105×255cm,1974年,江苏省美术馆藏

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苏天赐对南京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倍感亲切的。为完成创作,苏天赐对江边高楼、塔吊以及大桥的远近景、多角度进行细致充分的写生描绘,最终一一有序呈现在画面中。整个画面静中有动,色彩纷呈,壮阔恢弘。这是《江上长虹》,也是苏天赐的艺术之虹。


袁运甫,南京长江大桥,纸本水粉,54.2×157cm,1973年

同年,袁运甫也完成《南京长江大桥》。对于此作,先生坦言:“大桥不好画,太细了即死板,太松了就不像。”真正体会了似与不似的道理。在袁运甫的作品中,常利用笔、色彩及体积、块面构成关系,营造出不同凡响的空间关系。此幅即是范例。

第4站 · 太湖

水乡、太湖都是画家喜欢的题材。水乡小桥流水、风情温馨,太湖则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许幸之是一幅全景图,他很注重画面的节奏、色彩和美感。近处的一排树木螺旋而上,像一群青涩的舞蹈少女,颇具风姿。红色隔离墩和远处点点红帆,色彩呼应,天空白云排山倒海而来,远山绵延,好一幅《湖光山色》图。

许幸之,湖光山色,布面油画,26.4×86.3cm,1959年

古元有数幅作品描绘太湖,包括版画作品。此幅用轻松的笔调,简洁的色彩,概括地表现太湖渔村。古元善于在画中安置小景,几个人、几只鸟、一个小建筑,甚至一抹颜色,画面立刻鲜活生动起来。这是作者细心、用心、童心的表达。《太湖渔村》左下角一叶轻舟一个渔民,融化在画面里,几乎不见,确是点睛之笔。

古元,太湖渔村,纸本水彩,39×54cm,1960年

第5站 · 上海

上海沧州饭店,曾是沪西最著名的豪华旅馆,形似手枪,弧形回廊,罗马圆柱,风格独特,孙中山、胡适、郭沫若、梅兰芳,甚至杜威和泰戈尔都下榻过这里,在近代上海史上赫赫有名。张光宇以一拱形门窗窥视外面世界,画面融合张氏设计、绘画等元素,民族特性,画风清新。

张光宇,上海沧州饭店,纸本水彩,42×30cm,1954年

祝大年、袁运甫这两幅是去为《长江万里图》写生途经上海所作。相同的俯视角度,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袁运甫画面左下角,小小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整个大上海、大中国的年代痕迹。

祝大年,上海,纸本钢笔,53.5×39cm,1973年

三幅作品摆放一起,恍惚间视觉从拱形门窗中穿过,掠过眼前的楼阁,遥望到20年后的上海风云,甚至穿越到今天繁华的大上海。

袁运甫,大上海,纸本水粉,54×79cm,1973年


第6站 · 绍兴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新兴木刻倡导者。1956年是鲁迅逝世30周年,文艺界开展各种缅怀活动。宗其香去绍兴,是受鲁迅纪念馆委托,创作《少年鲁迅》;古元去绍兴,是为鲁迅小说《祝福》《故乡》绘制插图。他们丰收而归。从两幅《鲁迅故居》来看,古元总览全室,宗其香只是择取其中一个角落,简单的色调,沉静的画面,无声胜有声:这是一户典型的江南人家,这里走出一代文学巨匠,这是一段光辉的历史。

宗其香,鲁迅故居,纸本彩墨,31.5×43.5cm,1956年

古元,绍兴鲁迅故居,纸本水彩,24×36cm,1956年

古元,绍兴渡头,纸本水彩,39×32cm,1956年

吴冠中曾说:“鲁迅是我最崇敬的人。”吴冠中颇多绍兴风景作品,《鲁迅故乡》也成系列。绍兴水乡水运发达,交通便利,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淡雅精致,一派东方情调,极其入画。

吴冠中,绍兴河滨,木板油画,61×46cm,1977年

第7站 · 三峡

无独有偶,同曲异工。宗其香、李斛同师同事,同善山水,同精于夜景。同在上世纪60年代任中央美院教研室主任(山水科和人物科),同画《三峡夜航》,同样精彩绝伦。

李斛的《三峡夜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山水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山水作品典范。作品构图气势磅礴,两岸山石高耸,嶙峋陡峭,夔门如斧劈开,江面客轮逆江而上,远方山月朦胧,李斛用干墨皴出山石结构及树丛,又用湿墨晕染,使之坚实而丰富。江水中山石的倒影用干笔擦出,左岸边停泊着的小船灯光的倒影折射出一条条亮线,刚中有柔,颇具形式美感。这种水中倒影的画法是李斛先生和宗其香先生画中特有的。

李斛,三峡夜航,纸本彩墨,127×177cm,1971年,民族饭店藏

宗其香,三峡夜航,纸本彩墨,69×139cm,1977年,中国美术馆藏

宗其香的《三峡夜航》同样大气磅礴。宗其香在表现漓江山水时,常用青绿色,接近李斛《三峡夜航》的色调。但这幅作品,一改往常用色,主色调黑色,黑黢黢一片,但仔细看,黑中有细节有层次,黑色山石坚实坚定,像石雕像巨人又像卫士,屹立在江水之上。江面在晚霞的映照下,金光粼粼,和着作业船上透出的灯光,柔和了夜色,也照亮的前路。

第8站 · 重庆

中央大学,是南京大学在抗战期间(1937-1946年)不得已迁驻重庆的一所综合大学,其中包括艺术系。中央大学设在重庆松林坡、成都华西坝,后又因发展需要在嘉陵江上游的柏溪建设了新校区。在重庆的十年间,艺术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冯法祀、孙宗慰、艾中信、宗其香、李斛、戴泽、韦启美等等,他们都是后来中国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

宗其香,重庆被日军轰炸后,纸本水彩,24.4×31.4cm,1939年

李斛,战火中的难民,纸本彩墨,36.5×53cm,1944年

吴作人,重庆大轰炸,布面油画,80×100cm,1940年

对于重庆大轰炸,年轻热血的艺术家们用作品铭记。

宗其香和李斛都是表现重庆轰炸后的惨象:宗其香画面中几个随笔勾勒的小人物在残骸中搜寻生活物资,正面一堵明亮的残壁,也许还有活下去的希望;李斛的画面则是灰色调,浓烟滚滚、枯草萧萧,一群逃难的人扶老携幼,不知去向哪里!吴作人则是以俯视的角度来表现重庆大轰炸:画面前方,江水、山地、天空用颜色层层表现,画面左边,燃烧的滚滚浓烟向天空散去,浓烟下的点点猩红是愤怒,也是毁灭。这是一声长啸,也是一首泣歌,这是永远不能消散的历史罪恶。

第9站 · 嘉陵江

重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面临嘉陵江。嘉陵江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也影响着中大的莘莘学子。这里是他们艺术的摇篮,他们从这里起步,从这里出发,开启一生的艺术征程。他们对嘉陵江有着别样的情感,他们用画笔描绘嘉陵江,歌颂嘉陵江人民。

当时重庆作为陪都,有人口百万以上,没有铁路,少许公路零碎支离,因此会合于重庆的长江、嘉陵江的运输十分繁忙,大小船只往来江上,络绎不绝。在大学里无须走出校门就能俯瞰嘉陵江船夫衣衫褴褛,成群结队,顺水划桡,逆水拖纤。无论寒冬酷暑,无论枯水洪峰,他们对敌后方的民生和战争的物资运输贡献巨大。

李斛,嘉陵江纤夫,纸本彩墨,84.7×232cm,1946年

宗其香,嘉陵江上,纸本彩墨,122×199cm,1947年

宗其香、李斛都是穷苦出身,此情此景,感触颇深。李斛创作两幅纤夫,其中一幅近似裸体,肌肉的表现更有视觉冲击,姿势和力量让人看到底层劳动者的挣扎和奋进。《嘉陵江纤夫》既是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和赞歌,也是对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致敬!

国破山河在,拳拳赤子心。李瑞年1937年从欧洲留学回国,后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嘉陵江两岸》作于1944年,抗日战争还未结束。作品画面温暖色调,俯视构图,一段嘉陵江,静静的河水破坡流过,低矮的房屋和停泊的小船,无声胜有声。

李瑞年,嘉陵江两岸,布面油画,75×75cm,1944年

第10站 · 灌县

灌县竹索桥又称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桥长261米,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的联系纽带。安澜索桥也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孙宗慰、冯法祀、李斛都多次描绘该索桥。孙宗慰作此画时,已经历敦煌之行,蒙藏少数民族的艳丽服饰色彩,也潜移默化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整个画面青山绿水,一叶舟筏,竹索桥远架河面上,一幅惬意山水图。

孙宗慰,灌县竹索桥,布面油画,66.5×85.5cm,1943年

许幸之,都江堰风景——竹索桥,纸本水彩,22×29.3cm,1951年

李斛,索桥,纸本彩墨,27.8×37.6cm,1956年

冯法祀,灌县竹索桥-3,纸板油画,37.5×32cm,1957年

冯法祀和李斛是在50年代中后期故地重游,李斛侧重对桥本身建筑结构的表现,仰视构图,赞其宏伟,也是对人类智慧的敬意。冯法祀直接登桥作画,金色色调欢快明亮,心情多愉悦!许幸之笔下是一幅人间仙境图,高山清流,云雾缭绕,索桥横跨,人物则是这仙境中的小精灵。(本文来源:“势象空间”公众号)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