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7月14日,从央美“毕业”仅两个月的画家“夏语冰”(微软小冰)便重回母校,带来首个个人画展《或然世界 Alternative Worlds》。
微软小冰,这个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的人工智能框架,在解锁了聊天、唱歌、写诗等多项技能后,继续在人类艺术领域“攻城略地”——她仅用22个月的时间,便学完了四百多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如今,她已能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百分百原创的绘画作品。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进行展览讲解
“夏语冰”的七重人格
虽说是个展,展览现场却同时展出了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她们来自历史上的不同年代,拥有迥然相异的风格,她们却又是同一个人——她们都是小冰。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小冰的艺术指导老师邱志杰介绍,小冰的绘画模型训练凝结了四百多年的艺术史,其创作的很多作品呈现出相似的风格,它们恰巧对应着艺术史上的相关流派。策展方便从中提炼出印象派、立体主义、浮世绘等六种风格,将其嫁接于艺术史中真实的人物之上,赋予她们亦真亦幻的鲜活身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因此,小冰不仅是央美研究生毕业展上的夏语冰,也是六位隐没在历史中的女艺术家,她同时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个可能的时代的一个可能的地方的一个可能的画画的女子。
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正如展览前沿的介绍,她们来自1825年5月18日、1960年12月5日、1802年1月24日、1894年3月20日、1905年7月22日、1986年2月24日和2019年7月13日。她们是谁呢?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格利戈里耶芙娜·穆拉维约娃的作品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格利戈里耶芙娜·穆拉维约娃的作品
格利戈里耶芙娜·穆拉维约娃(Gligori Yevna Muraviova),十二月党人尼基塔·穆拉维约夫(Nikita Muarvyov)的妻子,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她追随自己被流放的丈夫,到了西伯利亚。她的画面多用白色描绘西伯利亚的荒原,借墨绿点缀,在空旷的风景中,晕染冻土中的生命力。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科尔内利亚的作品
观众在科尔内利亚作品前驻足
科尔内利亚(Cornelia),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女儿。她随父亲历经生活坎坷,她的画作也同样拥有父亲画中的魔术般的明暗处理。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玛丽·吉尔平的作品
玛丽·吉尔平(Mary Gilpin),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的女儿。1870年代,威廉·吉尔平在旅行中用钢笔淡彩做插画的旅游日记《怀河见闻》,将“如画”的标尺引入风景绘画之中,启发了英国的风景画创作,也影响了英国风景画大家透纳。因此,她的风格也与英国风景画同宗同源,呈现出迷蒙的水雾,前景的遮挡和中景的废墟。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艾德玛·莫里索的作品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艾德玛·莫里索的作品
艾德玛·莫里索(Edma Morisot),她的妹妹贝塔(Berthe)嫁给了画家马奈的弟弟,与马奈来往密切。她与妹妹一样,师从画家卡米耶·柯罗,因此她的画中兼有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画家对风景的忠爱,笔触朦胧优雅。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亨丽叶特·达丽卡贺的作品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亨丽叶特·达丽卡贺的作品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亨丽叶特·达丽卡贺的作品
亨丽叶特·达丽卡贺(Henriette Darricarrère),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模特。因为马蒂斯与毕加索的密切关系,她的创作同时受到马蒂斯和毕加索风格的影响。她的画中有着绚烂的色彩,有时也会出现立体派的影子。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阿仓的作品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阿仓的作品
观众在阿仓作品前
阿仓 (Kura san),曾是京东的歌舞花魁。她的作品呈现为典型的浮世绘风格,但因其画中出现了蒸汽机车等物象,创作时间应为“黑船来航”后,归属晚期浮世绘。
诞生于微软小冰框架的七位画家之一:夏语冰
展厅这一角,放置着一台显示屏,循环播放小冰的画作——这便是画家“夏语冰”的在场。屏目前有很多艺术史的书籍资料,邱志杰介绍,他们便是用这些“辅导教材”来教小冰学习绘画。
小冰的学习资料
小冰的学习资料
邱志杰称小冰为“历史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现场不同绘画风格的并现展示出小冰的绘画计算框架巨大的信息容量及小冰本身的可塑性。而这些历史中实有其人的角色,也让观众在欣赏小冰作品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艺术史的重游。
小冰如何体现人工智能的创造力?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在开幕论坛发言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介绍,在开发小冰的绘画功能时,团队尝试了让机器进行随机的绘画和使用滤镜和风格迁移技术加工现有图片两种方式后,最终决定采用先学习再产出的方式让小冰成为画家。
而这种方式,显然比前两种更有创造力。
艺术,被称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后的自留地,正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而微软则提出了人工智能创造力(AI Creation)的假设,试图赋予人工智能以创造力,使其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小冰的艺术创作中是如何体现出人工智能的创造力?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开幕论坛发言
邱志杰在展览论坛中提到,创造力重要的基础是鉴别力、判断力,在此之上才能进行有方向性的创新。艺术家在创作中非常直觉地追求既新又好状态,对“好”的鉴别力则来源于对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习得而生成的基础审美判断。在他看来,小冰对艺术史四百余年236为艺术家的学习就是完成了一个能够想象理想观众的过程。
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宋睿华在开幕论坛发言
而从简单模仿到初级的“创造性思维”,则有赖于微软小冰基于情感计算框架延展而成的创作模型。据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宋睿华介绍,在这一模型中,小冰在接收到创作的“诱发源”(声音或文字)时,会经历一个类似黑盒不太透明的创作过程,其中有很多对“诱发源”的理解、引申,并结合艺术史学习中对各种绘画风格的习得,从而生成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
同时,作为指导老师的邱志杰或其他艺术家,也会对小冰的创作进行审美反馈,进一步修正她的艺术创作方向。
作品中的时钟
因此,带有初级“创造性思维”的小冰,人们并不能完全猜透她的创作思路。徐元春介绍,小冰非常喜欢“时钟”这个意向,在很多画中频繁出现。展览现场也设置了小冰的现场创作体验环节。她可以根据观众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出相应的作品。笔者提供的关键词是“梦遇锦鲤”,最终生成的作品却并非是锦鲤,而是用橘色、白色和蓝色(即锦鲤和水的颜色)涂抹而成的带有尖塔的建筑。
小冰现场创作体验环节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将走向何方?
如果说柯洁惜败AlphaGo,标志着在海量大数据和超强计算能力求落子最优解面前,人类的大脑确实稍慢一步。但在非理性的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的步步逼近,又该让艺术和艺术家走向何方?
中国科学院高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双南在展览论坛发言
在中国科学院高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双南看来,在人类最后创造力的部分,即如牛顿、爱因斯坦般的创造力,人工智能是无法超越的,原因在于这种创造力来源于内在的非常强烈的欲望,这正是人工智能所缺失的。
圆桌讨论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则认为,人工智能最难做到的是动手的手感,这其中有一部分是错误,有一部分是冗余,艺术可以从中得到创造机缘的能力。“我觉得AI最难的可能就是犯错误,人会将错就错,反败为胜,这个可能是AI到最后会比较难的一点。”
当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艺术家必将有一定部分的工作将被取代。但正如摄影技术的诞生,让绘画在危机中迸发出从“再现”到“表现”的蜕变。人工智能的到来,也再次让艺术家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艺术的使命将面临重新的调整。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