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集网 (ARTUNS) | 林岗“写·生”:一名94岁老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之路 | 远方

林岗“写·生”:一名94岁老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之路

远方

发布时间:2019-03-25

2017年,林岗在画室作品前

2019年3月12日,“林岗:写·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见证者、94岁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第四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林岗的个展甫一开幕,立刻引起了艺术圈的轰动。

展览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的举办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央美术学院走向新百年的第一年。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林岗先生的老同学、老同事邵大箴作为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作为艺术总监,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当策展人。

开幕式嘉宾合影

靳尚谊、詹建俊、钟涵、闻立鹏、杜健、马常利、潘世勋、杨先让、盛扬、张同霞、李宏仁、蒋采萍、李静森、彭鸿远、毛凤德、文国璋、戴士和、丁一林等老先生悉数到场。

林岗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言

94岁的林岗老先生在开幕式上进行了简短的致辞,他幽默地说:“没想到自己老的这么快。”他回忆了自己留苏时期与肖峰、全山石一起写生,80年代与夫人庞壔一起写生的日子,那时虽然条件艰苦,“左手水壶、右手煎饼”,但还是愿意到生活中去。他说“课堂上是死的,应该走到生活中去,写生对油画家非常重要,对画油画太有帮助了。”谈到自己这次展览的作品,他说:“从一年级写生到现在,写生画了一大推,只能说熟练了一些,但画的并不好”,老先生的虚怀如谷,由此可见。

邵大箴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言

林岗先生留苏时期的同学、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邵大箴先生在开幕式上说:“林岗在1954年留学苏联,当时已经28岁。虽然当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身份是助教,但因为他创作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在1950年全国年画创作中获得了一等奖,所以他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他非常勤奋刻苦和谦虚。他在1950年代对艺术创作模式化的趋势已经有所察觉,他虽然也创作革命历史画,但他是注重刻画人的真感情、表现历史真相和人性的。改革开放之后,他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进行抽象画探索。他认为艺术应该多元化,他的抽象探索不是照搬西方,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经验。他认为只有尊重艺术的规律,才是有价值的。”

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在开幕式上发言

本次展览主题为“写·生”,但却并非单指美术术语“写生”,英文解释为“painting&living”,由此可见更多地是呈现了在老先生近70年时间跨度中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策展人吴洪亮在开幕式提到,借由这次展览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老先生对这所学校与美术界留下了什么。

展览现场:林岗艺术历程展示

策展团队对于林岗先生的艺术历程和创作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与林岗先生进行了深入沟通,最终选择从艺术语言探索的角度切入艺术家的创作历程。通过研究发现,林岗先生的抽象绘画与他率性的笔触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展览现场“老美院的窗户

吴洪亮特别提到,在展览现场,搭建了一个小屋子,里面梳理和呈现了林岗先生的艺术历程和重要成就,这个屋子特别留了一扇窗户,他希望这是老美院的一扇窗,正如希望这个展览达到的一样:干净和纯粹。

观众观看林岗人体写生作品

观众观看林岗风景写生作品

观众观看林岗风景写生作品

展览前一部分展出了林岗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不同时期的写生作品60余幅,内容包括留苏学习期间的街景、人体和回国后的农村生活、各地风景等。

邵大箴先生与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观看展览作品

邵大箴先生评价“他在留苏期间和回国后创作的许多写生小品,可以看出面对自然他重视‘写’。抒写自己的心境、心绪,与古典油画重视的‘塑造’手段不同,追求淋漓舒畅的笔法和色彩,追求色调美和画面的情致,充分反映他的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现代艺术修养。”这些作品充分呈现了艺术家如何以“写”的手法描写外物之像。

观众观看林岗表现性抽象作品

观众观看林岗表现性抽象作品

后一部分则呈现了在80年代之后,林岗转向“抽象”领域的潜心探索,10余幅作品件件精彩,其中4幅大型作品《沙风》(1987年)、《较量》(2004年)、《攀登》(2008年)、《失去尊严的日子》(2010年)引人注目。首次全面展出的12本速写本,方寸之间,画满艺术家的抽象构思,并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投入和专注,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体会作者怎样抒写个人的精神世界。

沙风 林岗 154x115cm 沙、布面油画 1987

从林岗先生为作品撰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画时的感受——

1982年坐火车进新疆的时候就看到窗外大树在狂风中奋力的样子,让我很震撼,所以回来就画了《沙风》系列。后来的《火焰山》、《沙海》系列也都是新疆之行的感受。

洁净的云层 林岗 油画、麻胶板 40x40cm 1998年

1982年在新疆讲学时去到塔什库尔干的高山上,中午的时候转到山后,看见长长的白云在连绵的山上投下墨兰墨兰的影带,一生中没见过,非常感动。

失去尊严的日子 林岗 150x124cm 布面丙烯 2010年

近年画的就是《失去尊严的日子》。济南有一个叫“蒲利门”,我们家住在城里面,我工作的银行是在城外,每天骑车都要经过这个地方让他检查,旁边都是日本人的刺刀,场景永生难忘。还有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有时觉得中国人真是太苦,千百年来受的欺负太多了。这张画是对这样一种情绪的表达,想得特别多但还是画的不充分。

较量 林岗 125x140cm 布面油画 2004

从这些作品看出,林岗的抽象绘画源自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心理感受与视觉印象,他抽象了点、线、面的艺术语言,充分利用色彩的独立表现力,并在二维画面上建立起了多维空间,形成了比客观印象更纯粹、更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与我们习惯的西方抽象不同的是,它在动态之中形成了给予观众的印象,它在画面上是固定的,而在人的脑海里却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显示出强大的能量。

林岗 《万里征程诗不尽》 180×298cm 1977年

《峥嵘岁月》 165×300cm 1979年

的确,当我们再回首看林岗在1977年创作的《万里长征诗不尽》、1979年创作的《峥嵘岁月》等大型主题性革命历史画,无论在整体的空间布局,还是对野草形态的描绘之中,无不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在动与静的对比之中,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2006年,林岗在画室照片

林岗是较早进行抽象探索的艺术家,然而极少有批评家为其撰写文章。仅有的一篇为艺术家、老友闻立鹏为其撰写,在这篇名为《一路攀登》的文章中,闻立鹏先生清晰地林岗的创作轨迹——

1950年代,林岗在苏联写生

“1948年,我所在的北方大学和华北联大合并为华北大学。会合在正定大佛寺旁的天主教堂校园里。晋察冀来的联大同学文化水平、业务水平都普遍比我们高,我以羡慕的眼光看着这批大都是两个字名字的同学:冯真、邓澍、李琦、英韬、陈志、平水、谷首、金风……。而其中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名叫石蛮子,奇特的名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林岗。

自画像 林岗 48x32.5cm 纸板油画 1961

相交半个世纪,我一直没有问他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奇特古怪的名字。相交五十多年,他那挚着于艺术,一路攀登苦苦追求的犟劲、蛮劲,似乎回答了我的问题。

1958年,林岗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USSRschool ),老师为他指导。

林岗曾感叹地说:时代的局限简直是无法超越的。其实,林岗五十多年艺术心血铺成的绘画历程,正是不断跨越回归,不断超越创造的艰辛历史。

1955年林岗留学时期与同学合影

1951年创作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这是代表新中国美术起点和艺术高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林岗从这里起步,用了近十年光阴,一步跨向六十年代的《狱中》,这是两种不同审美观念,两种不同的艺术技术体系的大跨越。其中隔阂着东西方艺术观念差异的巨大鸿沟,没有长期的磨炼,痛苦的蜕变,是极难深入其中,得其堂奥的。林岗以当年留苏学生中佼佼者的成绩,成功地从一个制高点横跨到另一块高地上。从再现性的描绘走向了表现性的抒发;从素描造型扩展到色彩造型,极大的丰富了绘画语言。从文学性、情节性的叙述、刻划,转向诗的抒情和音乐的韵律节奏的追求,极大的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1956年,林岗与罗工柳、全山石等在黑海边

林岗没有就此止步,他清醒的意识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不同体系的艺术,却又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有着共同的功利色彩,一种共同的束缚和要求。即所谓时代的局限。画家长期为这种无法摆脱的局限、矛盾、苦恼、困惑、探索、挣扎。

1980年,油画系研究生班师生合影,林岗作为四位导师之一。

十年浩劫之后,林岗重新开始了向又一个高地的突击,向束缚自身的艺术桎梏决裂反叛,力图把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真正油画艺术本体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五月花》、《峥嵘岁月》成为这时期的成功代表作。近20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换来了又一次十分重要的艺术飞跃。这一次不但是艺术创作方法、技术体系的发展,更是美学观念上的发展。林岗的艺术观念里已经明确地把悲剧与崇高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大大地扩展了审美的范畴,也因此更加强了艺术创作内涵的深度。

1987年,林岗在考察古迹。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是中国艺术重大转折与发展的年代,也是林岗更加坚定更加成熟地一路攀登的时候。画家进入艺术精神性的追求,走进“形而上”的境界,艺术语言也发展到抽象语系。从《沙风》系列、《路》1986年、《沙海系列》1983年到《灰草》1994年、《白发》1996年、《黑夜》1998年,看得出老画家一步步攀岩的辛苦,一步步思考的深入。耐受着腰疾的苦痛,每天默默地在画室中劳作,忍受着社会上不理解的风言风语,终日操劳着油画系第四画室的试验与成长。身体力行,呵护着艺术青年同行;教学相长,从青年们身上获取热能。

1989年林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物馆

探索与攀登没有止境。一个画家不可能穷尽艺术的神圣领域,永远有新的高峰在等待着真诚的追求者。难能可贵的是,体力的衰退没有使林岗思想老化,锐气减弱。林岗的时间表里没有停顿二字,林岗的艺术征途中永远保持冲锋向前的态势。

认识不到时代的局限而只顾埋头拉车是可怜的;认识到时代的局限而安于现状,不求突破甚至沾沾自喜是可悲的;认识到时代的局限而奋力挣扎突破,踏实上进是可敬可佩的。

2004年, 林岗、厐壔与英国苏立文教授。

中国艺术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化的宏伟悲壮历程,正是依靠每一个真诚的艺术家的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探索、突破、创造、积累而实现的。

我以有石蛮子这样的老同学而倍感欣慰,我以有林岗这样的挚友而自豪。

闻立鹏

2000.2.1”

创作草图 林岗

创作草图 林岗

本次展览首次展出林岗先生的12本绘制满满的速写本,由此我们看到了这些抽象绘画形成的心路历程。在方寸之间,他用铅笔在上面进行着无数次的视觉实验,重复、皴擦、修改、拼贴……因为无数次的重复,这些线线而变成厚重的面,甚至要将纸面涂破。

现场速写本展示

现场速写本展示

现场速写本展示

林岗先生的家人、旅美艺术家韦佳如此评价这些草稿:“咫尺一生。这里展出的十二本,上千幅小素描里展示了林岗先生的精神世界和无止境的探索与追求。这里面没有唯美的形式、没有时尚的风格、没有炫目的色彩。满满的深浅铅笔痕迹、擦抹痕迹、奋力拼搏的痕迹、静穆凝思的痕迹、荣辱兴衰和自由豁达的痕迹。在一页页被铅笔磨光,被橡皮擦破的作品里,思索随手记录在1200多页的小纸上,让我们看到了林岗先生,一个丰富的内心和执着的探求。”

较量 林岗 125x140cm 布面油画 2004

正如策展人吴洪亮希望通过展览来呈现的——此次展览突破性的将两者并置,可以看到林岗先生写生画面中意象化的造型和表现性的笔触,如何逐步演化成抽象创作中具有力量和速度的苍劲笔法,丰富、浑厚的色彩层次,和结构严谨的抽象构图。正是写生的实践和生活的体验促成了他具有个人特色的叙事性抽象语言的形成。展览通过勾勒林岗先生数十年的写生积累和抽象之变间的内在联系,希望对青年一代的绘画学习和创作提供借鉴。


攀登 林岗 150x124cm 布面丙烯 2008

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方振宁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评论,对林岗抽象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在我脑海中过目那些中国抽象画时,好的实在数不到十名,这时候林岗的抽象来到眼前,这正是我要在中国抽象绘画中寻找的阳刚。我发现早期写实绘画中有一种唯美的笔触在画面上跃动,就象我在塞尚晚期的绘画上感受到的一样,只是与塞尚那种用刮刀刮出来的横平竖直的笔触不同,林岗的笔触是X交叉结构,他的画面上有速度和光在闪烁。这些正是我在开始时推测的,那就是林岗的抽象会不会是从写实画中的笔触发展出来,果然如此。”

1959年,林岗与爱人厐壔结婚后的合影

在方振宁看来,“其实中国抽象艺术评论界没有真正的评论,如果有,就不至于漏掉林岗的抽象绘画。我认为,中国抽象绘画的金钥匙掌握在八十岁左右的老将手里。这些被遗忘的抽象艺术家是世界性的现象,看看最近几年在美国艺术界被挖掘出来的几位美国或非美国艺术家就知道,重要艺术家缺席的当代史是不完整的艺术史,中国也如此。”他认为“给予林岗和厐壔的抽象作品在艺术界以合适的位置只是时间问题,这一问题考验着中国的艺术界,特别是艺术评论界有没有慧眼。”

对于自己的绘画探索,林岗说:“这种表现性的画,每张画都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内心感受,视觉的效果当然重要,绘画不同于音乐、文学,它是视觉艺术,靠的就是形象和颜色,首先要视觉上抓人。但是没有感受就无的放矢,纯从视觉出发的东西,我不喜欢画,这可能和经历有关系,生长在救亡图存的年代,也因此我偏爱表现深厚、有力的感觉。”

在自述中说,“总之,爱是主要的,画自己爱的东西,爱好你的画,这样才能产生艺术,就像冰心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展览现场,厐壔林延

“林岗:写·生”将持续至5月1日结束。与此同时,厐壔与女儿林延的展览“时间谱”将于3月23日至5月20日在上海艺术门画廊展出,继去年中间美术馆举办“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之后,业内将再有机会观看厐壔的创作,并由此思考林岗、厐壔伉俪,这一对老艺术家对中国艺术发展带来的启示。(本文编辑/许柏成  部分图片提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街景 24.5x27cm 纸板油画 1956

黄昏 19x33cm 纸板油画 1956

人体速写 35x27cm 纸板油画 1958

农家 林岗-25.5×30.5cm 纸板油画 1963

静静的黄河 林岗 32.8×47.5cm 纸板油画 1963

日落时分 林岗 45x35cm 木板油画 1963

黄土路 林岗  34x26cm 纸板油画 1963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集网的立场,也不代表艺集网的价值判断。如有版权纠纷,请联系艺集网。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