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现场
2019年5月31日,魔金石空间推出艺术家于伯公的最新项目《果壳》。
艺术家于伯公
展览现场
在1990年代中期,于伯公来到北京圆明园艺术村。他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由于当时中国当代艺术还并未实现合法化,圆明园艺术村作为前卫艺术的聚集地,在野生状态中直接推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段短暂的经历使于伯公成为了“艳俗艺术”的代表人物。但无论是官方艺术体制,还是逐渐形成的艺术行业机制,于伯公曾参与其中,同时对官方/市场的双重机制又极其审慎地保持着距离。他不断地从制度化系统中“出走”,试图不被既定规则所绑架,并且以艺术教育、社会参与的方式,在游牧中践行其艺术在地实践。
展览现场
《果壳》还原了于伯公近年来在内蒙古、泉州等地艺术行动的现场,同时它也是一个持续发生、拓展的现场项目。展览包括了艺术家2017-2019年在全国各地进行“移动的学院”在地实践的影像记录、绘画笔记,以及全新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绘画笔记》(2016-2019)中抽象的线条与笔触,来源于自于伯公在田野工作中的想象。其自我内在的逻辑、感性层面的诉求极为个人化。它传递出于伯公在现实工作中是如何基于身体力行和共享体验,去建立一种想象和交流的机制。这里的“机制”不是封闭的系统,它无法被复制,而是作为一种不断游走的行动与方法。
展出作品
《绘画笔记》中还包括了于伯公在地实践中对现实的观察,以及游牧生活中的精神思索。就如同装置作品《灯笼的骨骼》(2019),于伯公使用了最朴素的材料和物质语言——竹条、宣纸、棉线、陶土——呈现出一个被异化的外在结构所包裹的感性精神之物。形式与结构指向的是最为本质的、关于物的感知经验和主体性的回归。
展出作品
展厅中帐篷装置(《建筑的和解》,2019)的结构来源自蒙古包、中亚与印第安帐篷原型,它也是于伯公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的建筑项目,以及各地进行“移动的学院”项目所临时搭建的现场结构。在展览期间,于伯公将通过每两周一次的“开放的课堂”工作坊,将展览空间转化为一个无差别的现场。持续发生的、面向非艺术专业工作者的课堂,是于伯公对艺术行业机制与展览模式化的回应。在此意义上,《果壳》更是于伯公的一次去中心化的艺术实践。它看似是于伯公的一次艺术回归,但其实他早已踏上了再次寻找归处的路途。
据悉,展览将持续展出至7月21日。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