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轮廓线的约束,既能在工笔和意笔之间发挥其造型特有的自然生动,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自由选择。
谈到没骨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及张僧繇和他的“凹凸法”。南朝梁武帝于大同三年(公元537年)造一乘寺,命张僧繇对其进行装饰。张僧繇根据装饰需要,借鉴天竺(古印度)的艺术表现形式,采用凹凸花纹画法,涂以朱红、青绿,描绘形象立体感强,对比鲜明。张僧繇作花卉,不用墨笔,纯以色彩分出向背。他开创了晕染法,所绘之物,花、叶向背如有凹凸,立体感强。张僧繇的凹凸晕染法还可从敦煌壁画中一睹风采。这种吸收了异域艺术画风而又有所创新的“凹凸法”的绘画方式,也为后来没骨画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凹凸晕染法由古印度传入中国,此种纯以色彩渲染而画成凹凸花,成为没骨画的初祖。
若说凹凸花为没骨画的初祖,那落墨花则为没骨画形成的催化剂。落墨花的创造者南唐在野画家徐熙,其性情豪迈不羁,好游山林园圃,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实地写生。他不画柔腻绮丽的名花异草,喜好表现不为人注重的汀花、野竹、蒲藻、药苗等。在技法上,他不拘泥于前人法度,形成了不同以往的清新洒脱的花鸟画新风。徐熙的落墨花“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徐熙《雪竹图》轴中,作者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轮廓、结构,然后略施淡彩,有落墨为格的特点,从中可窥见徐熙落墨花的面貌。
迄今可见的有关没骨画最早的记载,当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先笔墨骨气而名之,但收取浓丽生态以定品。”《图绘宝鉴》中记述徐崇嗣“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注重法度,讲究‘写真’,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徐崇嗣的没骨画,是在继承徐熙落墨花的基础上融合了黄荃画派的风格特点,而后进行变体创新。徐崇嗣将“黄家富贵”式的细笔勾勒改为“无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设色上适当地保留“富贵”之气,取其“浓丽”,改变了唐以来细笔填彩的程式。至此,独立意义上的没骨画自徐崇嗣开始,距今已有千余年。
没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萌芽于南朝梁,形成于宋元写意及写真画兴盛的时期。尽管历史上不乏有徐崇嗣、钱选、孙隆、恽南田等诸多名家,但是没骨画的光辉一直被院体画和文人画所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的时代,重新认识没骨画,使没骨画在全球化的今天闪烁应有的光彩,则显得至关重要。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