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集网 (ARTUNS) | 中国艺术品金融开启伟大造富时代 | 远方

中国艺术品金融开启伟大造富时代

远方

发布时间:2019-04-08

一,中国艺术品金融产业开启造富时代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和金融工具的介入已是大势所趋,但究竟该如何介入?在这条路上已经行走多年的西方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专访了伦敦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艺术商业研究部主任伊恩·罗伯逊(Iain Robertson)及中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常务秘书长王春华。

1、中国不要单纯复制西方

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很早,在确权和评估、拍卖环节上都有一套成熟体系,很多藏家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家族式藏家,收藏的心态与中国藏家迥然不同,西方艺术与金融的对接正是建立在此之上的。

罗伯逊介绍,英国在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业的艺术类基金,二是像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大型国际投行为客户提供的私人艺术品理财产品,这些银行也会自己收藏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方向,比如摩根大通银行从建立之初就开始收藏艺术品,历经百年,收藏量很大。“事实上,英国在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胆,是非常谨慎的,走了几十年也就跨出了这几步。”

王春华曾经就职于德意志银行,为私人艺术品理财产品的高端客户服务,她说即使是资本雄厚的国际投行在出售这类产品时也非常谨慎,首先在风险控制上,会将风险承担能力差的投资人拒之门外,并且艺术品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很长,一般是5至7年,这对需要更多现金流的投资人来说,其实不是理想的投资工具,愿意投资的大多不是投机客,而是对艺术真正有兴趣的人士。



此外,在欧洲,用艺术品做抵押贷款不是所有银行都接受,因为艺术品的评估偏于主观化,很多银行无法做出专业判断,比如德意志银行虽然接受艺术品作为抵押,但绝不会取决于个案,而是根据客户提供的艺术品类别和历史数据作出分析,像市场情况难以预测的当代艺术品就很难获准。

而对于中国艺术界关注的文交所问题,王春华介绍,在西方目前只有一家巴黎文交所,还有一家卢森堡文交所正在筹备,预计明年可以拿到执照。巴黎文交所与中国文交所的本质性区别在于,所发行的资产包都是已故艺术家的,其作品的评估鉴定由一整套市场数据作为基础,交易历史非常清晰透明,基本没有太多人为因素参与其中。而这正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艺术品的一二级市场价格差距太大,使得估值成为一大难题。

罗伯逊认为,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化尚缺乏基础,比西方走得晚,但比西方走得快,在几年内就可以吸纳、复制西方的体制,可能正因为走得太快,容易跌跤。他说,西方今天的模式是由西方艺术品市场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有自己的历史原因,正因为有这个内因,才发展出这些金融工具,但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完全不同,不论从结构机制,还是文化背景来说差别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不能简单地复制西方已有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

2、艺术与金融联姻

艺术与金融就像是一对恋人,郎“财”女“貌”。金融财大气粗,为百业之首,又助推百业。而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尚待开发的神秘宝库,也是人类提高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国内的艺术金融的模式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有问题亟待解决。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表示:“第一就是安全,是指这个模式的风险可控,但是艺术品是非常态化的,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资产,这让它的安全问题都集中在环节里面,安全和模式没有关系,而是来源于这个模式经历的环节。其次是效率,金融活动肯定要求带来效益。哪个效益更高,是设计金融模式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恰恰效率问题不是艺术本身的,而是市场角度分析的问题。效率主要指向艺术金融的模式,拍卖、典当、信托、基金、保险等都有效率问题。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拍卖比较风光,而其他的很难赚钱,因为拍卖有拍卖法,有制度,成立一个拍卖公司有一些要求,从盈利角度来讲效率更高。”

随着“艺术金融化”程度的提高,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定大有可为,但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如何协调艺术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艺术金融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观点,不断提高投资技巧,总结鉴藏经验,在充分研究艺术品交易市场趋势的情况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金融化。

3、关于艺术金融

不同于传统概念的艺术品交易,艺术金融作为个人及机构的理财方式,涵盖三个层面:

(1)艺术作品资产化、产权化,包括:艺术品所附属的物权、版权、债权、股权以及处置权和收益权等;

(2)资产入市与产权交易,把艺术品附属的权益以私有资产的方式上市交易,以完成艺术资产的变现和流通;

(3)投资、收益与风险,当艺术资产以金融化方式运作后,客观上符合“金融三性”规律,即: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投资、收益与风险。

二,中国特色艺术金融产业的腾飞之路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和金融工具的介入已是大势所趋,但究竟该如何介入?在这条路上已经行走多年的西方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报记者专访了伦敦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艺术商业研究部主任伊恩·罗伯逊(Iain Robertson)及中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常务秘书长王春华。

1、中国不要单纯复制西方

西方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很早,在确权和评估、拍卖环节上都有一套成熟体系,很多藏家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家族式藏家,收藏的心态与中国藏家迥然不同,西方艺术与金融的对接正是建立在此之上的。

罗伯逊介绍,英国在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业的艺术类基金,二是像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大型国际投行为客户提供的私人艺术品理财产品,这些银行也会自己收藏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方向,比如摩根大通银行从建立之初就开始收藏艺术品,历经百年,收藏量很大。“事实上,英国在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胆,是非常谨慎的,走了几十年也就跨出了这几步。”

王春华曾经就职于德意志银行,为私人艺术品理财产品的高端客户服务,她说即使是资本雄厚的国际投行在出售这类产品时也非常谨慎,首先在风险控制上,会将风险承担能力差的投资人拒之门外,并且艺术品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很长,一般是5至7年,这对需要更多现金流的投资人来说,其实不是理想的投资工具,愿意投资的大多不是投机客,而是对艺术真正有兴趣的人士。

此外,在欧洲,用艺术品做抵押贷款不是所有银行都接受,因为艺术品的评估偏于主观化,很多银行无法做出专业判断,比如德意志银行虽然接受艺术品作为抵押,但绝不会取决于个案,而是根据客户提供的艺术品类别和历史数据作出分析,像市场情况难以预测的当代艺术品就很难获准。

而对于中国艺术界关注的文交所问题,王春华介绍,在西方目前只有一家巴黎文交所,还有一家卢森堡文交所正在筹备,预计明年可以拿到执照。巴黎文交所与中国文交所的本质性区别在于,所发行的资产包都是已故艺术家的,其作品的评估鉴定由一整套市场数据作为基础,交易历史非常清晰透明,基本没有太多人为因素参与其中。而这正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艺术品的一二级市场价格差距太大,使得估值成为一大难题。

罗伯逊认为,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化尚缺乏基础,比西方走得晚,但比西方走得快,在几年内就可以吸纳、复制西方的体制,可能正因为走得太快,容易跌跤。他说,西方今天的模式是由西方艺术品市场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有自己的历史原因,正因为有这个内因,才发展出这些金融工具,但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完全不同,不论从结构机制,还是文化背景来说差别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不能简单地复制西方已有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



2、中西方正在进行定价权博弈

中国艺术品市场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无疑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推手有关,正因为他们将一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推向国际市场,带动了沉寂多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勃兴,但这也使得中国艺术品的定价权长期把持在西方人手中,中国的拍卖公司要参考西方几大拍行的价格来定价。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而伴随着这种定价权博弈过程的不仅是中国人日益鼓起的钱袋子,更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艺术的重新审视。

罗伯逊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被看好,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多年虚高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价格泡沫破灭,市场对其丧失信心,西方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艺术,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意识到炒作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越来越多的拍卖行、画廊和策展人开始更重视中国艺术家本身的个性化、独立语言及其艺术内涵,而不是看中将来能炒到多少钱。

在采访中,罗伯逊几次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市场已经结束了”这一事实。他认为这不仅是金融危机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买家卖家绝大部分是商业投机者,其中大多是美国的金融投资者,而缺乏真正的私人收藏家或有着权威艺术史学者专家们把关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等。

王春华也赞成这一判断,她认为以往被西方艺术市场炒出高价的很多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是真正出于审美和艺术价值而被收藏,这些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不高,只是用西方的材料、技法、表现形式,来阐释中国的一段特定历史,迎合了西方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时的猎奇和窥视心态,这类作品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金融投资工具,在西方也很难得到艺术史学者和评论家们的真正认可。

两位专家都表示,随着这类作品的衰弱,西方艺术界越来越关注新的更能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而随着中国藏家的日益强大,以及拍卖和金融服务机构的愈加成熟,对这些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定价权正在逐渐向中国人自己手中转移。

在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断裂、与西方的不兼容,被国际投资市场抛弃后的迷茫时期,罗伯逊认为,既有国际化视野,又继承了中国文化本质的新一代艺术家可能是国际艺术市场未来最有潜力的生力军。“中国应该逐渐回归到自己的传统中去,不仅在创作方式上渐渐回归中国传统,在内涵上也应回归到中国的文化气质中。”罗伯逊说。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