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艺术馆
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19号
2021-07-23 - 2021-08-06
道器的美学:物性与心性——学术主持/夏可君
现代性对于物的发现,超越了以往的所有年代。这是技术带来的物,尤其是媒介物(medium)的增加,使“物”成为了广泛可以被日常消费与享受的媒介,从汽车到电视机,从塑料袋到手机,物,也变得越来越虚拟。
本次湖南综合材料的艺术展览,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艺术家们的努力,他们试图在图像时代的混杂、媒介的强制性重复,以及身体感知的日常贫乏之中,重新赋予物性以新的生命感知。艺术家们或者把材质与个体的记忆相关,走向一种生物性的拟似或仿生,或者让平常之物显现出闪烁不定的佛性,或者让家族古书显现出历史的沧桑面容,或者让线圈串联为幻化翻卷的恐怖黑云,甚至让现成物呈现出一念三千的锦灰堆样式,或者在圆圈的反复套叠中打破已有的惯性轨道,或者让物经过能量转化后生成为生命的残剩面容,或者让物回到身体的感触,或者使玻璃的硬度反向呈现出书写的柔软,或者思考人类最初居住空间的胚胎性,或者让材质向着自然的生长性还原。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都在思考何谓物的问题,并且给出了自己对于“物化”的个体理解,让物性向着一种残痕或者痕迹还原时,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气息。
物,之为物化,不再仅仅是绘画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再现已有的物象,不再是技术直接映现的对象,不再是虚拟的简单呈现,不再是材质的一次性概念化处理,而是经过了反复的思考,既要让物发生内在的转化,也要让材质重新与生命发生关联,既面对了材质本身的潜能与转化,也反思了图像的虚假,还走向了内心的反省。
面对技术时代不断以虚拟空间及其图像取代身体的生物性感知,属于楚文化巫术传统的长沙,对于物化艺术的兴趣,显然有着更深的历史感应,也许可以启发我们一种更为深远的生命感知力。比如面对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那个空间:精致的大漆制作,魂魄的幻化幻象,巫医的生命疗治,中国古人其实已经在三者之间建立了共感的丰富感知,面对历史化出土后的残痕,艺术家们是否可以从中获得更为神秘的启示?再次回到中国传统的道器美学,在器物上体现出大道,以及技进乎道的转化追求,可以启发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回到生命宇宙的感应技艺,以化解现代性的危机?
(摘自)物的追问——策展人/曾卓琪
本次展览题为《原物》,原,古字形若泉水从石下流出,因此原物既是回到物之本体也是追溯造物之源。展览呈现了17位艺术家运用不同媒介材料创作的30余件作品,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物的思考及与物的关系,所用材质包含但不限于书、笼、尘土、衣物、箔、胶、钛金不锈钢甚至于身体本身。展览的叙事从物的起源(水体单元)出发,跟随艺术家将目光从客体转移到主体(自体单元),最终回到物的本体(物体单元),构成了一场对物的追问,体现了艺术家对物的三种思辨方式的流动。
湖南综合材料艺术作品展已经进行到第三届,从第一届《寻物·启事》到第二届《遊·物》,再到本届《原物》,综合材料艺术家们对物的追问从未停止,无论人与物的关系如何转变,这条自石中涌出的泉流在追问中不停勇进与开阔,愿无论观者还是自身,都始终能感受其中的灵光闪烁,力量动人。
《白笼》 程三娃 尺寸可变 装置
《黑云》(局部) 唐新宇 尺寸可变 2021年 装置
《春天故事-1》 陈牧甜 143×143cm 2021年 布面综合材料
《血脉》 吴震 200×240cm 综合材料
《walk into the jungle 丛林秘境》(局部) 周健 尺寸可变 2014-2021年 木版画、木炭、水、不锈钢、喷漆
《暖巢》 李永庚 装置
《幻·影》4 王峰 101×202×8cm 2020年 钛金不锈钢板
《未经审视 1》 兰双林 120×200cm 2021年 锡箔纸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