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 苏州工业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80号
2020-11-04 - 2020-12-05
蔡志松,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之后于该系任教十年,2008年辞职专心从事艺术创作,2019年移居苏州。现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苏州。
曾获法国巴黎秋季沙龙最高奖“泰勒大奖”、“洛克菲勒中国杰出青年艺术家大奖”、“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奖”、“2012全球100名艺术领袖”、“中国艺术权力人物”、“中国风度人物”、“华人时尚领袖”和“2017年度时尚先生”等重要奖项和荣誉。
作品曾被国内外许多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并三次创造中国国内雕塑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艺术创作及学术活动社会影响广泛,跨界合作丰富,并积极推动艺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
主要作品有《故国》《玫瑰》《云》《家园》等系列。
《故国》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1999年底,历时16年,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塑造技法,以具像造型与现代材料语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传达了艺术家对历史与人性的关注。
《玫瑰》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08年,历时6年,以材料和装置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爱情观。
《云》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1年,最初的一组是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而做,之后该系列作品呈现出各种面貌和样式,并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以装置和观念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人生观。
《家园》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6年,以传统题材为表现方式,倡导士大夫精神、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生命的深层内涵。
众所周知,苏州是一座富有内涵的城市,美得小家碧玉,不显山不露水。有人说,苏州城本身就是一座活的雕塑,在历史场景中,不断变幻着面容与身形——吴越争霸时,他英姿勃发、剑气凌人;汉唐全盛时,他折节读书、壮志凌云,与宋明的繁华市井气息迥异。岁月如水,洗去了才子佳人的脂粉气,带走了一段段传奇往事。不过,小桥流水如昔,人家的一砖一瓦,庭院中一草一木,河塘里一波一浪,仿佛都饱含着苏州的情绪,伴着风雨,伴着霓虹灯,伴着市井喧嚣,扑面而来,无法分辨古与今、雅与俗、喜与怒,似带微笑,而又一脸肃穆,这不由让我想起蔡志松的雕塑。
雕塑从物质上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偶像,艺术家的感知与表现力才赋予它灵魂。之所以这么说,源于在传统中国语境中,雕塑一直存在,不过更多被置于神坛之上,作为众人崇拜的偶像,它们或在山川之间,高与楼齐;或在浮屠之上,多如星辰;或在陵墓之中,俨如阵列。无论是庄严静穆、怒目圆睁,还是慈悲含蓄、冷若冰霜,让观者动容,就已昭示出传统的伟大。这种伟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却鲜有艺术家因此留名画史。当雕塑走下中国的神坛,走入西方的艺术殿堂时,东方的精神与西方的肉体必然免不了一场角斗与厮杀。这种东西方的博弈,存在于每一位带东方血统的艺术家身体内,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很少。是循规蹈矩,还是突破创新,是出走还是回归,这是一个问题。
蔡志松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知识论》里就直言“什么是突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变化不等于突破。”追溯其创作的源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故国》系列,是将自我置身于中国传统之外,以突破的方式,向传统致敬的作品。这一系列以《诗经》中的风、雅、颂来分别命名,巧妙使用东方人——兵马俑的形象,用现代西方的形式来表现。具象化之后的作品,脱离了西方的形体,将传统中国的内涵注入其中,同时又抓住了西方艺术的精神。《故国》系列成功地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在国际上反响强烈,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说《故国》系列的成功,源于蔡志松的智慧与灵感,还有那么一点点讨巧处。那么,此后的《玫瑰》和《浮云》系列,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笃定与自得的蔡志松,游走于东方与西方,游刃有余。再到最近几年的《家园》系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俗化的鹿、鹤——代表财富与长寿,重新被蔡志松塑造,回归灵性与优雅,“既通灵高贵,又具有文人士大夫气质”。从表现过程来看,《家园》系列中的鹤、鹿,与《升》系列中的孔雀,似乎都俨然存有宋人写生的影子。这可能只是我作为旁观者的一种揣测,但蔡志松的作品回归中国、回归传统、回归古典的倾向,愈来愈明显。
这种回归的倾向,到了《腊梅》系列已是一目了然。从“绽”到“荷”,到“禄”,到“祥”,透过金属的肌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写生之趣,也能发现夹杂着写意的笔墨,依稀可见宋徽宗、还有八大山人他们的身影。中国传统古典的意境,在蔡志松的作品中又一次鲜活地立体起来。
向往古典的人大致会有一颗柔软的心。这世界因为有了沃霍尔,具有商业意味的波普艺术,以强调艺术的“复数”为观念成为某种符号,机械地简单复制粗俗化的图式,为平庸艺术的开脱找到了理由。似乎任何时代也不像我们今天这样,视觉艺术物像的价值竟如此的低廉。架上绘画艺术几如漫画、招贴画、广告画、连环漫画和杂志插图,把我们团团围住,由此我们的视觉受到了污染,心灵和心智受到了强暴。而纷至沓来的观念艺术,又将艺术的边界无限扩大,人人为艺术家,观念的胡乱拼贴,再通过影像、电视和电影,将艺术综合到无所不包。现实世界的种种面貌被无节制地再现在我们眼前,复现技术成功的商业化和庸俗化,再加上数字艺术、智能化和互联网向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提出了挑战,一些没有伦理坚守的理论家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而茫然,“附庸风雅”为显自己观念不落伍,不得不搜肠刮肚、煞有介事地对外宣称艺术世界有了重新发现,诗性成为迂腐的笑柄。
尽管这些雕塑的特征古朴,却代表了新时代的宁静,同时表现的却是一种诚挚、敬畏、受难的基调。他的作品有跨越文化的吸引力。
Copyright © 2021 艺集网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5495号 备案号: 浙ICP备17035820号-2 高校毕业设计协同创新中心 经营许可证:浙B2—20200904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1-87653523